WFU

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

〖不出國,遊京都〗:【寫在京都前】


如果我今天跟你說,
老師出國,就可以改變世界!
你信不信?

我想這當然是有困難的,
但是,
如果老師能在同學心中種下美好希望的種子,
也許就有機會。

我一直有一個夢想,
希望讓更多無法出國的大小孩,
透過我的心和眼,
看見不同的世界。
   
當美術老師十多年,
看著現在台灣的教育正陷入茫然狀態,
心裡很感慨;
有的老師拼命嘗試創新教學,
有的則是靠著教科書虛晃度日。

老師有寒暑假的福利,
時間一到,
馬上出國度假去;
 
記得剛當老師的第一年,
開始放「暑假」的時候,
我好驚訝,
「難道兩個月真的就不用來學校了喔!?」
不用實質工作,
又有錢領,
真是一個太神奇的事!
(雖然我也很清楚,世界上多的是比老師更閒更有錢的人)
 
過了這麼多年,
我慢慢習慣了這個「福利」,
但是心頭的不安,
依舊還是在,
 
我一直在想:「這個假期的意義是什麼?」、
「我該給學生看見什麼樣的世界?」
雖然這幾年來我認真努力,
為自己跟美術班累積了不少的獨特回憶,
這些小苦勞,
可以說嘴也好,
可以回憶也好,
我仍然無法找到一種讓自己真正心安定下來的感覺,
卻一直說不上來是什麼。

所以我常常問自己:「教育真的就是這樣嗎?」
「我,真的就是這樣了嗎?」
 
在美術班打滾了幾屆,
為了滿足家長的需求,
也滿足自己的好勝心,
我已經很習慣研究別人的創意。
看到一張好作品,
就立刻在心中拆解它的步驟流程;
久而久之,
別人看到的是表面,
我看到的卻是過程,
別人看到的是成王敗寇,
我探討的卻是真實價值。
 
結果我看到的是,
台灣美術教育,
至少在精英教育這一塊,
有部分是很失敗的,
大人過度潤筆的兒童畫比賽,
讓台灣大小孩都痛苦,
就連很多已經在國高中美術班的校友們,
也會在訊息中跟我訴苦被老師逼著畫「會得獎的圖」....
   
眼光放到台灣社會,
似乎人人都不開心,
新聞媒體用唯恐天下不亂的報導方式,
以恐慌跟不快樂的標題搶奪群眾的目光,
結果大家明明這麼努力,
卻越來越不開心。.....

是不是該停下來盲目的衝刺?
是不是該轉個彎好好充個電?  
於是,
我決定出國了。

此時,
我心中小天使又開始再跟我抗議了:
「你知道有多少人無法像你這樣旅行嗎?」
我感覺祂是這樣說的,

我想起每年開學時,
我都會問學生:「有出國的舉手一下。」
通常臺北市的小孩(尤其我在大安區)家裡普遍富裕,
算一算至少都有一半以上,
美術班很多家庭家財萬貫,
那就更不用說了。
 
但是偏鄉學校的學生呢?
貧窮鄉鎮學校的學生呢?
有多少的孩子可能一輩子出不了國,
學習不到國外的世界,
更不用說他們每天忙於手頭工作的勞工家長了,
偏偏這些人,
才是最該看見外面的世界呀!
   
但即使出了國,
我觀察到多數人對出國的定義也很簡單,
就是「下車拍照、上車睡覺」,
無論自拍、側拍、找人拍,
還是拿著自拍棒拍,
照片的功用就是打打卡、炫耀一下,
滿足一種「你沒有我有」的小確幸,
然後瘋狂血拼,
再帶著短暫滿足的心情,
回到這個紛擾的社會。
     
這對廣大勞工朋友還說是件好事,
但是對領著國家薪水在度假的老師呢?
是不是該有一點責任,
在分享快樂之餘,
要把國外值得借鏡的生活價值分享給學生?

在美感當道的現代,
很多產業的升級、產品的銷售,
都推離不了「美感」的呈現,
但是擁有美感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,

美感是種系統,
是種生活體系,
也是生活方式。
對比大陸一些荒謬的山寨作品,
明明價錢實惠,
為什麼永遠也贏不過原廠的品牌?
原因就是當產品只流於形式上的抄襲時,
忽略別人的產品背後,
是一套完整的思維文化,
缺一點、少一些,
就完全走味了!
好像是小學生在臨摹大書法家的帖子一樣,
學得再像,
永遠感覺少了那種淋漓暢快的心境。
就是本質不同嘛!



要改變,
就要從本質開始學習起;
所以,
我決定到京都了。

京都,
我對它的認識,
是從口耳相傳之中聽說了它令人流連的美感,
還有網站上許多部落客的照片分享,

當我看完很多美美的照片,
還有一堆大小攻略後,
心頭那種「隔靴搔癢」的感覺卻是更加難受,
好像要認識京都,
除了親身體驗,
都沒有別的辦法了。
 
雖然,
看名畫就要看真蹟,
欣賞美景也要腳踏實地是無可厚非,
可是,
如果可以透過冷靜溫暖的眼,
用拆解畫作的研究之心,
還有期待社會更好的執著,
是不是可以讓沒機會國的人也感受出國的幸福?   

另外,
過去我認為一個人出國是危險的,
所以遲遲不敢成行,
這次的獨自勇敢出擊,
似乎又多了一個值得分享的經歷。


很感恩旅程順利出門、平安回家了,
回國後,
是旅行的結束,
卻是分享責任的開始,

我會努力,
希望你也開心!  :)

除了美景,知道我身後一大片二手書市集上,唯一的聲音竟然是大片蟬鳴嗎?

看起來完整又美的伏見稻荷神社,其實一大堆人潮,重點是會全程走完得不到五分之一的人!

如果我分享的是完整的情境,是不是比一張美照更有意義?